晚上看到一則新聞,內容大意是說,現在有些國小程度的考試題目太制式化,又有很多模糊答案,以致於很難作答,

新聞註解表示,唯一的標準答案會教出僵化思考的小孩。

其中舉例的一題題目是問,關於「時間」,下列何者為非?

第一個選項就是「時間過得有時快,有時慢」,這一看就知道明顯錯誤,其他選項又沒有太大破綻,那當然答案就是「1」啊!

 

這一題該如何解釋?

 

「時間」,是一個概念,它看不到,摸不著,但為了我們生活有共同的溝通基礎,我們必須將它量化表示,因此,出現了--以前叫作「沙漏」,現在叫作「時鐘」的東西,

時鐘紀錄了時間的流逝,讓我們知道我們做一件事情過了多久時間,不會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,時間的量就發生變異,不然我們就不是處在同一個時空,

小朋友,你看看時鐘,時鐘的指針是不是等速在進行?它會有時跑得快,有時跑得慢嗎?

不-會-!

所以答案是不是就是1呢?

這一題考的是什麼?問的是什麼?

它是在問時間的物理性質,時間有其客觀性,所以考的是物理。

如果它問的是時間的主觀性,不同的人對相同一段時間,感覺時間快慢不同,

例如,同一個考場內,沒讀書的人不會寫,度日如年;有準備的人振筆疾書,感覺時間如梭,

這叫作「時間感」,不同個體在不同狀況底下的時間感不同,這是哲學問題,或是心理問題。

如果它考的是你對時間如何描寫和形容,這是文學問題。但現在在考作文嗎?不是啊。

 

一個學生,能不能快速解讀出,這個問題在問什麼,是很重要的能力,

他能不能評估在這個情境之下,其主要要求是什麼,該做出什麼反應,

這就是能不能判斷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,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,

就是一種理解背景脈絡的智能,說白一點,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,

你能不能辨認出,在這個背景脈絡之下,什麼是主題?什麼是重點?

在這一題裡面,「時間的物理性質」就是你該有反應的重點,而不是卡在時間的哲學,心理,甚至是文學議題上頭。

在臨床上面,碰過很多「死腦筋」的人,他就卡在「不重要刺激」上頭,執著於時間的哲學,心理,甚至是文學議題,然後怪題目出不好,怪學校,怪老師,怪社會...怪怪怪...

如果題目不在他的預期範圍,他就一定要題目去迎合他的答案!這種狀況,不是Autism,就是OCD,

白白浪費時間與精力,失去一次「適應」的機會。

適應是什麼?就是區辨與類化。

這個考題的價值,在於帶領小朋友判斷「題目在問什麼?」並藉機引領小朋友走進時間物理性質的殿堂,引發好奇與探索,搞不好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就落在台灣了!

真不曉得這則新聞的方向是誰主導編輯的?現在新聞節目綜藝化,差不多就跟綜藝節目一樣白目又低能,

白痴的視角,整個編輯採訪的走向,最後呈現出來的新聞結果還會以為,難道這個社會全是弱智白痴嗎?不是嘛!

真是氣死我了,希望我們下一代的教育還有希望,不要毀在搞錯重點,愛搞輿論和愛參考輿論的人身上。

不過大概也只有我會跟這種白痴新聞一般見識,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聊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